關於兒虐 我們還能多做些什麼?
從113年延燒至今的保母虐童案,在3月底進行了第四次開庭,此案自發生以來,引發社會廣泛關注,也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,更促使上千名民眾自發性聚集於法庭外表達訴求。憤怒、悲傷、關懷、行動,這些情緒與舉動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目標——對兒虐零容忍,並期盼政府正視兒童保護議題。
然而,虐童案件並非個案,類似的事件仍時有發生。除了呼籲政府修法、健全制度、加強執法與監督機制外,我們更應意識到,每個人都能成為保護兒童的關鍵角色。高雄「張老師」中心在此提供辨識兒虐的三大警訊,當發現身邊可能存在兒虐跡象時,務必提高警覺,適時伸出援手,守護孩子免於傷害。
辨識兒虐三大警訊
一、 不尋常的親子互動
健康的親子關係通常伴隨自然的眼神交流與肢體接觸;但若為受暴兒少,則可能會有逃避眼神接觸、拒絕肢體碰觸,或是親子間完全無互動等狀況。
二、 不尋常的肢體動作或傷痕
一般兒少在遊戲或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跌倒碰撞,大多受傷位置會在較明顯的地方,如:四肢、臉上等,受傷範圍也不致過大。但若為受暴兒少,則可能會隱藏在衣物遮蔽處,受暴兒少可能會因疼痛而拒絕他人碰觸,或是行動感覺小心翼翼、肢體不協調等;亦有可能有非碰撞類型的傷痕,如:燙傷、有明顯形狀之瘀青,這可能都是受暴的警訊。
三、 不尋常的言語
四、 情緒表達
一般兒少約在1歲後開始發展語言;2歲能理解詞彙並多使用疊字表達;3歲能說出較完整的句子,並能表達要或不要;4-6歲則已能流利語言和他人對話,且能完整敘述表達。但若為受暴兒少,則可能會有較明顯的語言發展落後,或是雖具語言表達能力,但其語言與情緒表徵不一致;也可能出現情緒表達較為兩極,易大哭、大叫、情緒失控等狀況。
當發現疑似兒虐情況時,您可透過以下方式提供協助:
📞 撥打110或113 通報,讓相關單位介入處理。
💻 使用「關懷E起來」通報系統,提供必要資訊,以利進一步關懷與協助。
📢 與學校、社區或專業機構聯繫,共同關注孩子的安全與福祉。
每個無辜生命的殞落縱使讓人感到憤怒、遺憾,但同時也是提醒著我們,這些暴力也許就在我們身邊,只要您願意伸出援手,就可能接住一個孩子。高雄「張老師」中心長期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,除了承接政府有關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方案以外,也在校園、社區內推廣兒少保護的相關知能,若您有需要,您可以撥打1980專線,高雄「張老師」會一直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