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護腎 認識慢性腎臟病
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,位於後腰部,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,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,調節血壓並促進造血。然而,腎臟常常被許多人忽視,直到病變發生,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。
誰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?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廷說,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逐年攀升,但是只有約一成的病人知道自己腎臟有問題。以下是慢性腎臟病的八大高危險族群:
1. 糖尿病患者: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成因之一,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,進而引發腎病及心血管疾病。特別是亞洲糖尿病患者,腎病惡化速度較快。建議將糖化血色素(HbA1c)控制在7%以下,降低病變風險。
2. 高血壓患者:高血壓會直接損害腎臟血管,應將血壓控制在130/80 mmHg以下,以減少腎功能惡化的風險。
3. 痛風患者:高濃度尿酸會沉積於腎臟組織,增加腎臟病、心血管疾病及尿路結石的風險。建議補充足夠水分並控制尿酸數值。
4. 六十五歲以上長者:隨著年齡增長,腎臟功能逐漸退化,須正視多重用藥與泌尿道感染等相關問題。
5. 長期服用止痛藥者: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,應避免濫用藥物,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6. 有家族病史者:如多囊性腎病變、遺傳性腎炎等家族病史者,須定期檢查腎功能。
7. 吸菸者:吸菸會增加腎臟病變風險,且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。戒菸可顯著改善腎臟與心血管健康。
8. 代謝症候群患者: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,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。減重可改善蛋白尿,及延緩腎臟病變。
如何知道腎臟生病了?
建議可藉由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」口訣幫助識別腎臟異常:
1. 泡(泡泡尿):腎絲球的過濾功能損傷,形成持久、不易消散的泡泡尿。
2. 水(水腫):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多餘水分,導致下肢或眼皮水腫。
3. 高(高血壓):體液平衡與內分泌失調,易發生高血壓,並加重腎損傷。
4. 貧(貧血):紅血球生成的作用受損,導致貧血、臉色蒼白、易喘。
5. 倦(疲倦):電解質不平衡與毒素累積,使人感到倦怠無力、疲憊。
如何檢查腎臟功能?
陳怡廷指出,腎臟病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,等到出現疲倦、水腫、食慾不振等表現時,通常已是病情中晚期,因此早期篩檢至關重要。
檢測腎功能的方法包括: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,和尿液檢查尿蛋白。國健署提供的公費成人健康檢查中皆包含此二項檢查,鼓勵大家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,早期篩檢,早期預防疾病。
如何保護腎臟健康?
護腎的原則包含生活方式、飲食調整與正確用藥:
1. 三多三少
多喝水、多運動、多蔬果
少鹽、少油、少糖
2. 五控三避
管理:血壓、血脂、血糖、尿蛋白、尿酸
避免:抽菸、過度疲勞、傷腎的藥物及檢查
3. 五原則
不聽別人推薦的藥
不信神奇療效的藥
不吃別人送的藥
不買來路不明的藥
不要推薦藥給別人
陳怡廷表示,腎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,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、定期檢查及風險控制,能大幅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進展速度。讓我們一起照顧好腎臟,迎來腎利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