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‧再新竹:當代新銳藝術展》串連在地印象展現新竹新風貌

記者:里報.tw 林家慶 / 新竹市 報導 發佈時間:2016-09-07 15:02:19

  【新竹市訊】新竹市美術館即日起至10月23日展出《我‧再新竹:當代新銳藝術展》開幕式今(7)日上午11時在美術館大廳舉行,由副市長沈慧虹主持,現場嘉賓雲集,除了參展的藝術家林婷婷、黃裕智、林煒翔、呂兆宏、施富錡、陳志建及新加坡籍的羅湘雲現身會場外,工藝之家蕭在淦老師、國立交通大學藝術中心洪惠冠主任及市議員陳啟源亦蒞臨致意。
 
  林智堅市長表示,新竹市是最有文化底蘊的城市,擁有良好的DNA-高學歷、高所得、高出生率,居民平均年齡最低。文化的累積需要仰賴藝術家接力生根,豐富城市藝文;美術館首檔展覽《蒐‧藏之間:當代精選藝術展》以”again”宣告轉型再出發,吸引一萬一千多名參觀人次,廣獲迴響與好評;此次《我‧再新竹:當代新銳藝術展》,以”at”為延續,邀請參展的國內外八位藝術家利用敏銳的觀察力進行創作,藉以反映時事、呈現新竹不同的樣貌,與參觀民眾進行對話。
 
  沈慧虹副市長表示,參展的八位藝術家,生命的歷程中都曾與新竹緊緊相連,除了遠道而來的新加坡藝術家羅湘雲以及福建漳州藝術家陳志光外,六位台灣藝術家都曾於新竹市學習、成長甚至成家,在地的生活經驗融入藝術創作中,傳遞給觀眾一種對處境的反射以及對土地的依戀,歡迎民眾蒞臨參觀,體驗藝術之美。
 
  交大藝術中心洪惠冠主任表示,城市之美除了靠政府推動外,藝術家也是重要推手,此次展出作品皆是藝術家於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感受,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創作出各式類型迥異的作品,與民眾進行對話。新竹市美術館轉型為好的開始,將古蹟與藝術結合,發揮文化藝術的加乘作用,具帶頭示範效果;期望市府團隊能將本市其他古蹟歷史建築一併納入規劃考量,使新竹市的藝文能量能發揮至極致。
 
  策展人黃翔表示,八位新銳藝術家各有自身的特色與風格,隨著當代概念藝術的推演,裝置性藝術展演儼然成為藝術家表述觀點的載體,此次他們運用多元創作媒材,以空間裝置、架上繪畫、陶藝創作、編織藝術及錄像裝置等藝術形式展現創作理念。
 
  藝術家林婷婷使用立體透視畫法,融入記憶中父親的味道,創作出栩栩如生的<牛肉麵>創作;同時 <飛翔吧!小鳥>轉化了油彩不透明的特性,將玻璃碎片拼貼、繪製成一隻隻展翅飛翔的鳥兒,懸掛於空中好似凍結,帶給觀者一種弔詭的藝術氛圍。同樣有意將立體雕塑放置於空間中,激盪對話的創作者,還包括黃裕智的金屬線絲編織裝置作品,她將柔軟的金屬絲線,依照腦海中的藍圖慢慢的編織、勾勒,創作出一縷縷的軟性雕塑,如同她與創作間的關係與對話。
 
  呂兆宏的纖維創作,細膩又踏實的創作手法,需經年累月的構築出一絲一縷的微觀雕塑,十四個軟雕塑<結器>以及手工梭織的<夏雨>作品,藉由經緯線上的交織,緩慢卻踏實的與自我對話。
 
  土生土長的新竹藝術家林煒翔將新竹最著名的「風」吹入了展間,創作中充滿了詩意的山水,也承載了創作者對於故鄉、人生的記憶,滲透出勾人心弦的魅力。
 
  施富錡將陶瓷作品意識化,此次創作主題藉由陶土雕塑<觀我>表達多元社會裡個人承受的外在壓力,色彩繽紛的方塊包覆表情扭曲的人臉,傳遞負載壓力下的情緒張力與撼動;而<炒手>則結合一隻隻規律排列的手和掌心上潔白的蝸牛殼,象徵社會外力的炒作,阻礙了原本單純「住」的民生需求。 
 
  陳志建的錄像裝置作品<流自慢>系列,透過數位拍攝將自身於城市的不安感,幻化為一種在水中觀天的狀態,載浮載沉的視覺經驗打破了一般對於城市漫遊體驗。
 
  新加坡藝術家羅湘雲採用近身觀察,留意她駐村園區巷弄間,鄰居們的花圃風景,將常見卻容易被忽略、甚至遺忘的花草,放大且細緻描繪成奪目的水彩作品。她特別觀察了花圃中易見的整修工具們,在她的細緻繪製下,反而成了觀者的視覺焦點。
 
  陳志光,將充滿視覺張力的赤鐵螞蟻巨型裝置點綴美術館周邊。這批以螞蟻打造的戶外裝置,象徵了萬千社會裡各樣的人物縮影,看似低調的物種,透過數量累積以及視覺疊加,創造出強烈撼動的視覺效果。
 
  文化局表示,展覽期間假日還安排有推廣活動及藝術講座,9月10日羅湘雲《手工書工作坊》、9月24日陳志建《與藝術家面對面》、10月2日陸潔民《鑑賞心、收藏情─收藏是深度的欣賞、投資是深度的收藏!》、10月15日施富錡《樂陶陶-手創陶鈴》,讓民眾輕鬆與藝術親近,檔展期至10月23日,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。相關展出訊息可洽03-5247218或1999市民服務專線。